湖南法治報全媒體記者 曾雨田 通訊員 楊紫翎 夏妮妮
澧水蜿蜒流淌,太青山巍峨矗立。
在湘鄂邊界的澧縣甘溪灘鎮(zhèn),有一座扎根“澧縣屋脊”太青山山區(qū)的“司法哨所”——甘溪法庭。法庭距離縣城70公里,轄區(qū)最高海拔1019.5米,管轄火連坡鎮(zhèn)、碼頭鋪鎮(zhèn)、甘溪灘鎮(zhèn)3鎮(zhèn),轄區(qū)總人口近13萬人。
近年來,甘溪法庭的干警們循著澧陽平原的文脈足跡,背靠太青山的堅韌風骨,將新時代“楓橋經(jīng)驗”與當?shù)仫L土人情深度融合,用“腳踩泥土聽民聲、多元共治化糾紛、溫情服務暖民心”的“三融工作法”,在太青山麓繪就了一幅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、服務不缺位”的基層治理好“楓”景。
融“鄉(xiāng)土情”于解紛
田間地頭化心結
“調解不是和稀泥,要真正解開心里的疙瘩。每一次調解,都是一次情感的疏通和信任的重建,是‘于法有據(jù)、于情有理’的精準平衡?!边@是甘溪法庭庭長張威常掛在嘴邊的話,也是法庭“既要解法結,更要解心結”辦案理念的生動注腳。
山區(qū)群眾重情義、認鄉(xiāng)理,許多矛盾源于熟人社會的誤解與隔閡,直接判決容易引發(fā)更多糾紛。為此,法庭將調解桌搬到田間地頭、農(nóng)家院壩,用“土話”架起溝通橋梁。
“法官冒雨來老屋調解,把十幾年的疙瘩解了,這錢我認,心也服!”今年7月,甘溪灘鎮(zhèn)一處雜草叢生的老房前,杜某攥著調解協(xié)議,對冒雨趕來的張威連連道謝。
這起糾紛要從11年前說起。杜父找王某借錢購買摩托車,寫下欠條后不久就不幸病逝。為了要回這筆錢,王某將其常年在外務工的兒子杜某告上了法庭。杜某知道后情緒十分激動,不肯應訴:“我爸欠錢的事我不知道,再說這個債憑啥讓我還?實在要錢,就把老屋給他。”
“在山區(qū)化解矛盾,不能光講法條不講人情?!笔瞻负螅瑥埻е鴷泦T來到杜某務工的工地“拉家?!薄T诤喴装宸坷?,他用澧縣方言勸導:“借條是你父親親手寫的,人家也是信得過他才借錢。我們不能讓老人家人走了還被別人戳脊梁骨吧?!?/p>
之后,張威又將雙方約到杜家老屋前??吹蕉偶液喡姆课荩跄痴Z氣先軟了:“其實我不是逼債,這些年聯(lián)系不上你們,心里也急?!?/p>
見雙方情緒緩和,張威一邊算房屋實際價值,一邊勸王某體諒杜家難處。最終,杜某母子自愿支付3000元,王某主動放棄利息。
針對農(nóng)村當事人法律知識相對薄弱但注重情理的特點,甘溪法庭摸索出一套“情理法”相融合的工作法。在立案、送達階段就注重傾聽,精準把脈矛盾根源。在審理中,靈活運用“背對背”調解等多種方式,先緩和對抗情緒,再引導雙方換位思考理性化解矛盾。2025年上半年,甘溪法庭新收案件220件,調解率達到了56.3%。

甘溪法庭組織普法屋場會。
融“共治力”于解紛
多元聯(lián)動破僵局
基層矛盾往往千頭萬緒,僅憑法庭一方之力難以徹底化解。為此,甘溪法庭積極探索,逐步形成一套“糾紛三層遞進過濾機制”,有效整合村干部、司法所、人大代表等多方資源,構建起“法庭+N”多元解紛大格局,努力實現(xiàn)“解開千千結,不傷一份情”。
“這是給我的錢,我成年了為什么不能自己管?”今年8月,18歲的李某紅著眼眶走進甘溪法庭。2016年,李某生父因工去世,家屬獲賠40余萬元。當時約定為10歲的李某留存20萬元,款項暫由母親段某保管。如今李某成年想要回錢款,母親卻心有顧慮,不愿交出,母女關系一度緊張。
“判得再對,傷了母女情分也不行。”張威沒有直接開庭,而是聯(lián)系當?shù)厮痉ㄋ屠洗逯?,一起到李某家話家常?!昂⒆哟罅艘粤?,當媽的也該放手;但媽媽這些年管錢沒亂花,孩子也要體諒?!睅追綇姆伞⑷饲?、鄉(xiāng)俗等多方面耐心疏導。最終,母女倆約定將20萬元分3期交付,母親保留監(jiān)督權。
“解紛不能只靠法官,要借群眾的力、代表的力?!比ツ?月,甘溪法庭受理了一起涉企勞務糾紛。茶廠老板楊某拖欠農(nóng)名工張某6萬余元工資款。彼時茶廠剛解決完200多戶農(nóng)戶的土地流轉糾紛,正處在恢復生產(chǎn)的關鍵期。
“強制執(zhí)行會讓茶廠垮掉,工人的錢也難要回。”承辦法官立即邀請縣人大代表、村干部共同調解。人大代表從“企業(yè)發(fā)展不易”“工人掙錢辛苦”雙向勸說,村干部幫雙方算“長遠賬”。最終,楊某承諾半年內付清欠款,張某也放棄部分利息。
“既保住了企業(yè),又拿到了工錢,這樣的調解我們服!”張某連連點贊。
這一機制正是甘溪法庭的“解紛密碼”:從村干部“前端引導”,將簡單矛盾就地化解;到司法所、派出所、人大代表等“中端協(xié)同”,凝聚多方力量共同發(fā)力;再到法官“末端把守”,精細調解定分止爭,多元力量的融合讓解紛效能持續(xù)提升。
2025年上半年,“法庭+N”機制共化解矛盾20余起,真正實現(xiàn)了“解決問題不丟和氣”。

甘溪法庭送法進廟會。
融“暖服務”于解紛
司法溫度潤民心
“太青山的路不好走,我們多跑一公里,群眾就能少跑一公里?!边@是甘溪法庭干警的共識,是他們扎根山區(qū)的初心,更是司法服務延伸的方向。法庭轄區(qū)山高路遠,村落散落深坳,甘溪法庭用“送上門的暖心服務”與“跨山海的云端連接”,讓司法溫度抵達每一個角落。
對于行動不便的特殊群體,法庭堅持服務上門。在一起離婚案件中,當事人徐某因病常年臥床,無法到庭。張威便將法庭“搬”到病床前,在依法厘清權利義務的同時,悉心調和矛盾,不僅促成雙方和平離婚,還協(xié)調好了徐某今后的生活照料問題。

甘溪法庭將法庭搬到當事人家中。
把法律服務送上門,更把法治理念送進心?!坝龅叫@霸凌該咋辦?”“陌生人給的飲料能喝嗎?”今年4月,在澧州實驗小學的操場上,甘溪法庭的干警們拋出一個個貼近校園生活的問題,引得孩子們紛紛舉手搶答。原本嚴肅的法律知識,在互動中變得鮮活易懂,法治的種子也在孩子們心中發(fā)芽。
在甘溪灘鎮(zhèn)蘆茅村的金融借貸糾紛巡回審判現(xiàn)場,干警們開庭前發(fā)放非法集資宣傳海報,庭審后用土話講解:“碰到‘高利息’投資要多留心,別讓血汗錢打了水漂!”村民們聽得認真,紛紛表示:“法院來家門口普法,我們心里更有底了!”
針對轄區(qū)外出務工人員多的特點,法庭積極推廣“在線調解”,架起“云端高速解紛路”,真正實現(xiàn)“讓數(shù)據(jù)多跑路,讓群眾少跑腿”。今年8月,在一起勞務合同糾紛中,被告李某遠赴外地務工無法到庭,法庭當即啟用“云上法庭”,法官與雙方視頻連線核實證據(jù)、組織調解。
半小時便達成和解協(xié)議,李某通過手機屏幕完成電子簽名確認后感慨:“法庭的服務太方便了,真沒想到,不用花路費回來,事情也能辦得這么妥帖!”
線下上門服務有溫度,線上科技賦能有效率。今年來,法庭已通過“云上法庭”處理案件90件。
“司法不是冷冰冰的條文,而是順著澧水淌進百姓心里的暖流。法庭不是遙遠的機構,而是老百姓身邊最堅實的依靠。”澧縣法院黨組書記、院長劉鋒表示,甘溪法庭將繼續(xù)以“三融工作法”為筆,以鄉(xiāng)土情懷為墨,繪就山區(qū)動人“楓”景,讓新時代“楓橋經(jīng)驗”在澧水之畔結出更多基層治理碩果。
責編:譚好
一審:譚好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









